大罗罗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新笔趣看51biqukan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日中天的塞尔柱突厥帝国
光是这两个人物,同时代的北宋儒生中,又有几人可比
在武好古的后世灵魂来看,这就是北朝儒家教育的成功,同时也是宋儒的失败
要知道宋儒的数量百倍于辽儒,如果能出一百个耶律大石再加一百个马植,怎么会有靖康之耻
所以武好古就打听起马植读什么书了
“学六艺啊,学君子六艺。”
马植笑问,“大郎和小乙都是读书人,该知道君子六艺吧”
“君子六艺”武好古当然知道了,就是“礼”、“乐”、“射”、“御”、“书”、“数”等六种技艺。
其中的“礼”,并不完全是礼仪的意思,还包括了制度、法律和军事方面的内容。譬如“五礼”中的“军礼”就是讲军队规章的。
而“射”和“御”也都和军事有关,一个是射箭,一个驾车和车战现在没有车战了,自然是骑马和马战了。
也就是说,君子六艺中是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相当实用的军事知识。而“数”艺和“书”艺,基本也是实用之学。
如果用后世的说法,马植这样的“辽儒”主要是学实学的,而同时期的宋儒,则太注重道德文章而轻视了做事打仗的学问。
当然了,宋儒重文章主要是宋朝官家们故意引导出来的
如马植和耶律大石这样的人物厉害是厉害,但是也实在忒危险了。一个整出联金灭辽,一个也杀将夺军去开辟了西辽江山,其实都不是好人
马植接着又道:“待到大郎北上燕云的时候,某家就领你去某求学十余载的燕山书院一游如何”
“好,一言为定”
武好古隐约觉得,自己很快就要寻到“救国真理”了。就在他准备进一步打听燕山书院的事儿的时候,郭京的喊声突然传来了。
“大郎,潘大官人来了”
第一百一十三章别了,潘巧莲一
潘大官人黑了,瘦了,精壮了。
以上这些是武好古见到潘孝庵时的第一印象。
人虽然还是那个人,可是精气神完全不一样了,里里外外都显出了精悍和振奋,神采飞扬,仿佛立即就要飞起来一样。
“十八姐,大郎,啊,寅哥儿,你怎也在这里啊”
从马背上下来,带着满身的风尘和汗臭的味道,潘孝庵大步流星的就进了院子,看见出门来迎接的武好古、潘巧莲、米友仁便大笑着招呼。
米友仁听见潘孝庵发问,也笑着回道:“十一哥,我刚刚拜了崇道先生为师,学习画技,现在自然要跟随老师左右。倒是潘十一哥你怎就跑来海州了如今横山前线大战在即,北面的辽人也蠢蠢欲动。捧日军该是枕戈待旦吧”
“寅哥儿知道西北大战在即,还有甚好问的”潘孝庵满脸笑容,并无半点羞愧地说,“某家这点本领,如何能上战场便是去了也是给相公们添乱,因而告了病假,处理一些生意上的事情。”
“十一哥一路好赶吧不知是甚勾当,如此紧急”
米友仁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,问得潘孝庵好不尴尬。不过面子上看潘大官人依旧笑得灿烂,没有半点做。
“生意,生意上的事情。”
潘孝庵道,“北风起了,正是海商扬帆南下的时候,此时放债利息最高。海州这边的分号接了几单大买卖,不得不亲自过来主持则个。”
海商的买卖是“看风吃饭”,西北风起时便要南下,东南风起时就要北上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